公司动态 分类
BOB半岛明清木材盛世:从《大明王朝1566》皇木采办说起发布日期:2024-03-15 浏览次数:

  BOB半岛《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受刑,开门见山讲明此时朝廷遇到的问题——“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紧接着,又用一场内阁、户部、兵部、工部、吏部和代表嘉靖帝的司礼监五大秉笔太监关于朝廷开支的激烈争论,再次告知观众,此时的大明国库亏空,皇朝岌岌可危。这场关于年底财政结算的重要会议的戏设计得很巧妙,不仅告知历史背景,激烈的争论阐明了各方势力关系,还反映了明朝皇帝为了修缮皇宫,不惜花费银两,借调兵部的船运送贵重木材的史实BOB半岛。

  《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内阁次辅兼户部尚书徐阶质问“小阁老”严世蕃,嘉靖帝在屏风后听大臣争论

  面对户部的指责,人称“小阁老”的吏部工部侍郎严世蕃表示,花费都是为了皇家修缮宫殿——

  由此可见,木材一直是明清皇家重视的资源之一。木材,就是古代的钢筋混凝土BOB半岛。

  像《大明王朝1566》这样皇帝专门派人去征调木材的情节,是中国历史上木材使用的普遍情况吗?

  其实不然。《大明王朝1566》反映的只是中国自宋代以来,森林开发利用的一个侧面,即皇木采办,它往往针对的是修建宫殿需要的大型原木。由于当时仅有长江上游的云贵川地区还有较多的原始天然林可供采伐,皇帝才不得不派人去西南。去西南路途艰险、距离遥远,势必要花费巨资。皇家花得起,民间未必花得起。可以想见,民间庞大的木材需求,断然是无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美国范德堡大学助理教授张萌,在她的作品《流动的森林》一书中指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木材开发的一个重大转变:从宋朝开始,尤其是明清时期,市场上流通的木材来源已经改变。此前木材主要直接由官方组织徭役去森林砍伐获得BOB半岛,而自宋朝以来,工程建造中如果需要木材,从市场上购买现成木材逐渐成为主流方式。森林市场从“官办”转向“民办”,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国家组织转向市场交易。这样的“木材盛世”,在清朝发展到了高峰。到清朝,一个呈现出“自由市场经济”特征的木材贸易体系已经形成,复杂的贸易网络取代了官方采办,能同时满足民间各方日益增长的需求,人工造林成为中国木材利用的鲜明特征。

  清朝时期,随着人口增长,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木材需求量突增,而本地已经无法供应足够的木材。于是,远在中国中部、西南部的天然森林,成为新的木材供应地。依托长江水运,中上游出产的木材,千里迢迢运动到下游城镇,森林仿佛变得“流动”起来,从而成功地满足了从官方到民间的木材需求。

  作者张萌通过挖掘清朝的契约、文书、档案等史料,描绘了木材贸易的宏大画卷,刻画了该体系的两大特征:一是形成了以长江流域为空间的庞大贸易网络,沿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都被卷入了市场。二是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包括木材种植、土地转让、木材运输、贸易纳税、木材交易、中介代理、金融服务等,都有明确的分工。

  清朝发达的木材业,横向对比同时代的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地区的林业,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高度的市场化。清朝的林业发展不是国家严格管控的结果,而是自由、放任,国家的“退场”推动了林业市场体系的蓬勃发展。

  清朝木业何以如此繁荣?《流动的森林》中提出其关键因素——市场。包括木材如何跨区域交易,榷关如何代表国家对木材征税,林业土地如何实现股份化,牙行如何发挥市场中介作用,木商和行会如何运作,以及市场主体如何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等。书中指出,成熟的贸易和金融机制,将上游山地与下游商业中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信息透明,降低了交易成本;市场对木材的巨大需求,木材贸易的成熟发展,反过来刺激了人工林的种植。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曾小萍认为,“张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她修正了过去对中国忽视森林资源的叙事。既往常见的历史著作指出,一代代中国人为了寻找建筑木材和开发用于定居的土地,破坏了高地的森林,这一过程导致了许多地区的生态和社会灾难。然而,这些著作很少谈到帝制晚期中国通过补充森林资源,为主要以木材为基础的皇家和私人建筑提供原料的做法。”

  本书从经济史、环境史、法律史的角度剖析了清代林业。为了保证杉木等木材供应不断,市场主体在制度和工具的刺激下,愿意长年投资植树、能够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木材,从而实现林业资源的再生,让森林“流动”起来BOB半岛,满足了整个清代中国的房屋、桥梁、舟车建造等需求。这一研究颠覆了历史学家伊懋可对中国“三千年的不可持续增长”的著名批判。

  此外,作者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和框架,比如经济动力、市场机制、金融工具的概念,分析清朝人们投资植树的历史现象,同时运用统计学方法,注重从史料文献中采摘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推算木材的贸易量、产量等,从而得出了创新性的结论。本书也具备环境史的视野和关注,从经济行为动机的角度分析人工林的繁荣,将环境保护与追逐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本书具有较明显的“加州学派”烙印。加州学派注重使用经济统计及社会基层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传统史学进行反思和批判。该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大分流》作者彭慕兰,以及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王国斌也为《流动的森林》撰写推荐语,称赞该书是“一部极具开创性的著作”,“还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学家探索经济史和环境史之间的复杂交错提供了一个模型”。

  著名汉学家曾小萍盛赞其是对中国经济史的“重大贡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邱澎生称赞该书“商榷了伊懋可所谓中国经济与生态关系呈现‘三千年的不可持续增长’的命题,确实是部令人击节赞赏的好书”。

  作为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周黎安,指出了《流动的森林》的经济学意义,认为该书“解开了一个悖论式的经济学之谜:林木再植明显存在生态外部性、数十年的生长周期等市场失灵问题”,并认为该书“将成为中国商业史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也富有启发意义”。

  《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是光启书局“人与环境”丛书的最新一种。作为史学研究的新兴领域,环境史是20世纪后半期“史学转向”后出现的新课题,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BOB半岛,具体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物繁衍、城市建设等话题。在国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反思环境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以史为鉴或可提供一种思路。

官方微信关闭